作品背景
《将军令》是流行全国的民间器乐曲,常以唢呐主奏,锣鼓配合。但在旋律、结构与使用乐器等方面,各地不尽相同。许多传统戏曲剧种如昆剧、京剧等戏剧音乐中常用之于“吹台”(幕前曲)或为将军上场、摆阵出征、升帐等场面伴奏;在传统的民间节日或喜庆场合,民间艺人们也常常吹奏此曲,以增添节日气氛。
《将军令》有很多种,苏南吹打(流行于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宜兴一带的民间吹打乐,又名十番锣鼓)中粗吹锣鼓曲,洞经音乐(流行于云南汉族、白族、纳西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音乐),琵琶大曲(分《汉将军令》《满将军令》两种),山东鼓吹,浙江温州唢呐,土家族五支家伙(流行于湘西土家族的民间吹打乐),四川扬琴曲,浙江筝曲中都有《将军令》。
其中有三种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
《将军令》(十番)———来自十番锣鼓,常用于戏曲演出之前(闹场),音乐雄伟、豪迈,像是凯旋的军队。上海民族乐团的
《将军令》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整理、改编的。
《将军令》(弦索)———来自琶琶独奏曲,其特点是绵延不断的四连音(十六分音符),音乐肃穆,有情有景,像是行进中的军队。
《将军令》(扬琴)———来自四川的琴书(曲艺),音调独特,像是将军升帐、辕门点将。
上述三种《将军令》也可分别称之为“凯旋《将军令》”、 “行军《将军令》”、“辕门《将军令》”。
这里介绍的是,由上海民族乐团整理、改编的《将军令》。
作品赏析
由上海民族乐团整理、改编的《将军令》,曲调富有气派,威武雄壮。速度多变,时而慢起,时而渐快,节奏时散时整,音乐跌宕起伏。乐曲还运用“借字”手法(“借”前段音乐的“清角”音fa作为后段音乐的“宫”音do)转换宫调,以取得调性色彩的变化对比。上海民族乐团在整理、改编时,一方面对原曲的结构作了精简和删节,同时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新加了一首曲牌。乐队编制扩大了,除了原来的唢呐吹奏以外,增加了笛、笙、号筒、先锋等民间乐器,打击乐器新增了定音的十面锣和低音大锣,因而乐队的色彩变化更加丰富,表现力也加强了。
上海民族乐团整理、改编的《将军令》共分七段、三大部分。
第一,前奏部分(锣鼓段):第一段是前奏。散板起,金鼓齐鸣。同匡—|同匡匡|同同同|匡匡匡|,上长尖的号角声以引出主体。号筒、先锋的号角和大鼓、海锣声交替出现;继而鼓号齐鸣,乐声大振,随后“吹”与“打”高奏,营造出庄严而隆重的气氛,犹如千军万马簇拥主帅胜利归来。

第二,主体部分(唢呐曲牌):第二至六段是主体部分。第二段、第三段由慢渐快;第四段复慢;第五段转快,旋律奏延长音,打击乐奏三通鼓与之呼应;第六段更快,情绪欢快。主体部分运用不同音乐材料、宫调、配器和奏法,使音乐有对比地展开。辉煌洪亮的大唢呐、振奋人心的锣鼓齐奏,威武雄壮的旋律、倏忽多变的速度、时散时整的节奏……音浪迭起,此起彼伏,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雄伟的场面,显示出一种宏大的气魄。
在这一部分中,改编者运用各种对比手法以塑造威武雄壮的将士形象和表现人们欢庆胜利的欢乐之情。
在配器时,把乐队分成“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组,并作出种种变化,使音色和力度富有层次和对比;在表演上,充分发挥唢呐不断连奏的循环换气法与笛、笙的断奏法相对比,打击乐器则以闷击和放音相对比。在速度处理上,注意快与慢的对比,并经常在乐段末作减慢处理。当音乐呈现结束感时,又紧接渐快或回到原速的处理,使音乐波澜起伏,具有新的推动力。节奏的整与散、句式长与短的对比取得了很好的音乐效果。如谱中E段之三通鼓出现的三次长音,民间艺人称之为“浪尖”,比喻它如海浪一样涌来。这些长音是句末结音的扩充,它与前后的D段和F段的对比很鲜明。
在这一部分中,另一个重要的对比手法是“借字”以转换宫调,常以清角为宫转入上四度宫调系统,使音乐一直保持着明亮的色彩、宏伟的气势与新鲜感。
第三,尾奏部分(锣鼓段):第七段是收尾。由《急急风》《求头》和《七记音》组成。情绪更趋热烈,音乐复散,与首部呼应,号角齐鸣,锣鼓喧天———在异常热烈欢腾的高潮中为我们展示出一幅欢庆胜利的大场面。
知识链接
吹打乐 中国传统器乐合奏艺术形式之一。其乐队主要采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吹打乐的历史当不晚于汉代,始称鼓吹。据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鼓吹曲辞》记载:“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它来源于西北民族的马上之乐,后传入中原并被宫廷采用。古代的鼓吹乐主要为宫廷、官府及豪门所拥有,用于军乐、仪仗、宴享、祭祀、朝会、游乐等场合,乐器、曲目因朝代及用途而异。至明清时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民间大量的以“鼓乐”、“鼓吹乐”、“笛套”、“锣鼓”等名目形成并发展的乐种。现存的经挖掘、整理并公之于众的民间乐种有数十个之多,由于少有文献记载,大部分乐种的历史仅能追溯至明、清时期。
乐种 现存乐种主要生存并传承于农村、城镇及一些中小规模的寺院和道观中。其音乐组织大多以“班”、“会”、“社”命名,有职业性与半职业性之别,乐手的吹打技艺多为祖传。其音乐主要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民俗活动及法事、斋醮等场合。
当代学者对近世流传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乐队模式及其所奏音乐所作的归类及冠名不尽一致。有沿用古代名称而继续统称为“鼓吹乐”的;也有根据此类乐种多采用“吹”类乐器和“打”类乐器的特征而概称为“吹打乐”的;还有依据这类乐种中打击乐器的地位、作用及分量的不同,而将以吹为主的乐种称为“鼓吹乐”(如辽宁鼓吹、鲁西南鼓吹乐、冀中管乐、京音乐等),另将吹、打并重的乐种称为“吹打乐”(如西安鼓乐、十番锣鼓、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等)。
吹打乐乐种根据主奏乐器的不同可分为4种:①以唢呐主奏的乐种,如鲁西南鼓吹乐、广东汉乐(大锣鼓)、泉州笼吹、潮州大锣鼓、浙东锣鼓、白族鼓吹乐、土家族“五支家伙”等;②以管主奏的乐种,如冀中南乐会、冀中音乐会、智化寺京音乐、天津法鼓、武当山道乐等;③以笛主奏的乐种,如西安鼓乐、十番鼓、福州十番、潮阳笛套、宁夏佛乐、景颇族“文崩”乐等;④以笙主奏的乐种,如十番锣鼓的笙吹锣鼓、五台山青庙佛乐等。有的乐种同时含有不止一种的主奏形式,不同的主奏形式之间所用乐器亦不相同。如辽宁鼓吹,有以唢呐主奏的唢呐乐,也有以管主奏的笙管乐;另如山西八大套,除《大骂渔郎套》用唢呐主奏以外,其余7个套曲均以管主奏;再如十番锣鼓,含有3种不同的主奏形式:以唢呐主奏的称粗细丝竹锣鼓,以笛主奏的称笛吹锣鼓,以笙主奏的称笙吹锣鼓。还有的乐种虽然主奏乐器为同类,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乐器组合方式而分别演奏不同风格的曲目。如西安鼓乐,分坐乐、行乐两种形式:坐乐在室内演奏,乐曲结构庞大并有复杂多样的打击乐器。行乐在室外演奏,乐曲短小,打击乐器仅作击节用。
乐器 吹打乐种中,打击乐器的数量、作用及使用可分两种情况。在中国中部及北方流传的大部分乐种中,打击乐器的数量相对较少,一般是配合管(弦)乐器作击节性演奏。而主要流传于中国南方的诸乐种中,打击乐器的使用情形则不同。首先是乐器的种类和件数较多,有的乐种还加强某一类或几类乐器以突出其色彩性。如十番锣鼓中粗细丝竹锣鼓的锣群(7种锣),浙东锣鼓中的鼓群(5种鼓)、锣群(9种锣)和钹群(4种钹)等。而且,打击乐器不仅承担了乐曲的引、转、收和配合旋律的击节性演奏,更在大型套曲中有着独立段落或曲牌的表现。有的乐种,如十番锣鼓、十番鼓、西安鼓乐中,由于打击乐声部独立性的增强,常与旋律声部在律动上形成对位而突破了击节性演奏模式。以西安鼓乐为例,艺人们常提到“随乐”、“合乐”两个俗语,指的是在坐乐形式的演奏中打击乐器与吹管乐器的关系。所谓随乐即打击乐器从属于吹管乐器,故也称鼓随曲。而合乐则表示打击乐器与吹管乐器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重于吹管乐器,所以也称为曲随鼓。吹打乐中打击乐器丰富的配器手法及与管(弦)乐器灵活多变的结合手段,形成了乐种色彩的多样化。有的吹打乐乐种的打击乐运用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如十番鼓中以同鼓演奏的慢鼓段、中鼓段和以板鼓演奏的快鼓段,以及西安鼓乐(坐乐)的双云锣演奏等。尤其像十番锣鼓套曲中《大四段》、《鱼合八》、《金橄榄》、《螺丝结顶》等打击乐演奏段落,其数列性的思维及结构无不表现出民间艺术家杰出的创造性及想象力。
曲体与风格 吹打乐的乐曲结构分小曲和套曲两种类型。小曲一般为一个段落或曲牌,音乐精练而紧凑。套曲则由数个至数十个段落或曲牌构成。有较为自由灵活的“散套”和严格规范的“整套”不同的两种情形。一个大型套曲的演奏时间最长可达半小时之久。套曲多以慢、中、快为乐曲的速度布局。
吹打乐的音乐风格视乐种性质、运用场合、乐队组成和音乐来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僧、道吹打乐因主要用于民间法事及斋醮,故多庄重、肃穆,吹管乐器多使用笙、管、笛,打击乐器以云锣和鼓为主。而民间(俗家)吹打乐则多种风格并存。乐器的使用对风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如使用唢呐、管、大号、长尖等“粗吹”乐器及大锣、大钹、大鼓、铙等“粗打”乐器的乐种(乐曲),其音乐风格多具有热烈、刚劲、明快的特质,如浙东锣鼓的《将军得胜令》,潮州大锣鼓的《抛网捕鱼》,鲁西南鼓吹乐的《一枝花》,冀中南乐会的《放驴》等。而使用笛、笙、箫等“细吹”乐器及小鼓、小锣、镲等“细打”乐器为主的乐种(乐曲),则更长于表现清雅、活泼的情趣。像十番鼓的《百花园》、十番锣鼓(笛吹锣鼓)的《下西风》,福州十番的《五凤吟》,西安鼓乐(乱八仙)的《歌沙》等。
另一方面,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与民间器乐相互交流和影响,也形成了民间吹打乐风格的多样化。如冀中音乐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一脉相承,且主要是在每年的盂兰盆节及游庙、拜庙、丧事等活动中演奏,不涉足民间的婚丧嫁娶,音乐的传承及演练也恪守传统。因此其古朴的韵味与活动在同区域的另一乐种冀中南乐会欢快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另如潮阳笛套,它源于古代宫廷音乐,故而保留了典雅的宫廷风格。再如潮州大锣鼓,由于其发展较多地受潮音戏的影响,因此不少套曲的音乐及表现内容均出自戏曲,如《关公过五关》、《秦琼倒铜旗》等。
专辑推荐
专辑中文名: 中国民族管弦乐及小品系列-将军令
专辑英文名: Generals Command-Chinese Orchestra
艺术家: 雨果唱片
音乐类型: 民乐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彭修文 PENG Xiu-wen]
发行时间: 1992年
地区: 大陆,香港
唱片公司:香港雨果制作有限公司
唱片编号:HRP760-2
ISRC(中国): CNA269733200
演奏: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指挥:彭修文

专辑介绍:
本碟共收集有《丰收锣鼓》、《瑶族舞曲》、《阿细跳月》、《紫竹调》、《青松岭》、《翻身的日子》、《将军令》、《花好月圆》、《彩云追月》、《乱云飞》等十三首民乐合奏曲,由彭修文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
由于采用了大型民族管弦乐团来演奏《丰收锣鼓》,从而使得这首表现农村丰收季节劳动场面的乐曲更显得气氛热烈蔚然壮观。该曲除拉弦乐和弹拨乐极具实力阵容之外,十番锣鼓、舟山锣鼓以及戏曲锣鼓打击乐的演奏加盟也为乐曲注入了无穷的活力,聆听起来令人倍感酣畅而荡气回肠。
《翻身的日子》原系朱践耳为电影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配音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后经改编成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整曲以音色亮丽高亢的板胡及吹管乐器的“管子”担任主旋律领奏,乐曲意在表现中国农民解放翻身当家作主人的喜悦之情,全曲洋溢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欢腾的喜庆氛围。六十年代末,我国著名的钢琴家殷承宗曾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其节奏鲜明、旋律活泼、对比强烈的演奏风格,令人听来别有另一番情趣。
《紫竹调》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江南丝竹乐著名小曲,旋律舒展、愉悦而充满惬意。该乐曲采用了民族器乐曲创作中传统、经典的回旋式手法,拉弦乐的流畅旋律与充满弹跳力的弹拨乐交相辉映而珠联璧合。作为主旋律,曲笛、二胡、琵琶以各自不同的加花演奏技巧各领风骚。其中,弹拨乐器丝丝如扣鱼儿得水般的迂回、穿梭极富于生气,活泼。
《彩云追月》也是一首广为听众喜爱而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乐曲,该曲由任光创作而可谓历经几十年不衰。经彭修文改编后的这首乐曲以稳健、从容的慢板节奏平缓行进,从而颇有朦胧飘逸的意境,由此能将明快的音符令人听来齿颊生香而韵味无穷。听者的情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继而带进云破月出、云月追逐的静谧幻境之中。
民乐合奏《将军令》,原取材于琵琶曲《将军令》。其实,在中国以词牌曲命名的《将军令》很多,有的用于戏曲如潮州十番锣鼓,有的用于曲艺作开场如四川扬琴。本曲则大段采用了延绵不断的四连音(即十六分音符)表现手法,故音乐深沉、肃穆酷似军队的行进。此外,由于旋律曲调苍劲、威武而颇具有江湖武林侠骨之气,故非常流行于港澳地区并常被武打电影、电视片引用或经即兴填词以粤语唱之,如《太极张三丰》主题曲和《黄飞鸿》“男儿当自强”及电视连续剧《陈真》、《霍元甲》、《武松》之“醉打蒋门神”等。聆听该曲能令人精神抖擞豪气倍增。
《花好月圆》则是一首充满欢庆气氛的民乐合奏曲,故常在新年佳节的大型民族音乐晚会中用来作为压轴保留曲目。该曲原为黄贻钧先生于三十年代创作,原由小型民乐队以齐奏方式演奏。1956年经彭修文改编并对原曲作了较大的调整和完善,并于引子部加缀了一个欢快的序奏段落,变齐奏为合奏,从而使得曲调旋律抑扬有致更为生动活泼。乐曲中,以二胡为主旋律的弦乐演奏非常优美抒情,弹拨乐的旋律则强调音符的饱满、果敢及节奏上富于鲜活的律动性,从而为弦乐器行云流水般的委婉、顺畅作了妙绝的衬映铺垫。
此外,该碟中另外几首曲目如根据电影《青松岭》主题歌曲改编的《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瑶族舞曲》、《阿细跳月》及根剧京剧《杜鹃山》唱段改编的民乐合奏《乱云飞》,也都是广大民乐爱好者们脍至人口的经典曲目。
担任该碟乐曲演奏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创建于1953年,她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大型编制的专业民族乐团,其演奏风格以规范严谨、手法细腻而著称。该乐团曾经多次出国访问及演出,先后访问过前苏联、捷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及美、英、日、德、意等国,并曾为五十多位到华访问的国家元首观摩献艺,从而为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极重要的贡献。
专辑曲目:
01. 丰收锣鼓 [0:06:26.57]
02. 瑶族舞曲 [0:06:23.53]
03. 翻身的日子 [0:02:45.30]
04. 阿细跳月 [0:02:00.10]
05. 紫竹调 [0:03:09.52]
06. 青松岭 [0:02:44.10]
07. 彩云追月 [0:03:20.15]
08. 将军令 [0:05:52.60]
09. 花好月圆 [0:02:27.50]
10. 伟大的北京 [0:04:09.05]
11. 谊之风第一号 [0:04:48.50]
12. 谊之风第二号《宝岛》 [0:08:42.23]
13. 乱云飞 [0:09: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