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作品号。每一种编号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可以说,作品号是整个音乐史的缩影。本文将依照时间顺序,回顾从巴洛克时期至20世纪,作品号的起源及人们是如何一步步将其完善的。
多数情况下,音乐作品编号采用“Op.”(有时 也会写成“Opp.”)作为开头字母,后面再加上数字。“Op.”是拉丁文“Opus”的缩写,意为“工作、作品”(另一个意思则是“歌剧”一词的复数形式),用这种编号代表某些作品的做法最早可追溯至 15、16 世纪,而以创作时间为依据对音乐作品进行编号则始于17 世纪意大利作曲家班基耶利(Adriano Banchieri),并在后来成为通用的编定方法之一。
作曲家普遍为自己的作品设立编号的做法始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家作为独立个体开始脱离雇主和赞助人而出现。此前,艺术家在人们眼里与一般的手艺人并无二致,甚至一位创作型艺术家也与一般的铁匠没什么区别。多数音乐家为宫廷贵族服务,他们作品的所有权也大多属于其雇主或赞助人,连作品的抄本也被严格限制,以防流向未经授权的公众。到了18世纪,人们开始意识到具有卓绝想象力艺术家的重要性,这种“天才”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被视为上帝显现人间的证据。直到19世纪,艺术家被看成与祭司一样,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他们渐渐开始独立,社会地位与先前也有了本质的区别。
另一个促使作曲家为自己的作品编号的原因是印刷术。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改过去手抄本传播慢、成本高的缺陷,使作曲家们达到了经济上的独立,使脱离赞助人而依靠出版自己的作品来维持生活变成可能。但如果要为自己的作品寻找出版和演出机会,那么对作品进行明确的记录、分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到了20 世纪,无论作品是否出版,作曲家都习惯于为它们加上编号,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20 世纪晚期。
将若干作品放在一个作品号中的做法始于18 世纪,最开始通常是十二首作品,例如亨德尔《十二首大协奏曲》(Op.6),还有维瓦尔第《和声与创新的实验》(Op.8),其中包含了十二首小提琴协奏曲(著 名的《四季》就出自其中的前四首);后来缩减到六首,例如巴赫《键盘练习》(Op.1),包含了六首帕蒂塔;到 19 世纪时,因为单个作品的篇幅越来越长,所以又缩减到两或三个,例如勃拉姆斯的 Op.21,包含了《原创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歌曲变奏曲》两首作品。如果同一个作品号里有两个版本或两种形式,那么则在“Op.”后用 a、b 等字母加以标注,例如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编号为 Op.37b,目的是与他的《G 大调钢琴奏鸣曲》加以区分。
作曲家去世后出版的作品往往使用“Posth.” 加数字作为编号,它是Posthumous 的缩写,本意为 “死后的”,在音乐文献领域主要指代遗作。另外还 有德语 Anhang 的缩写“Anh.”,意思是“附件”, 收录的往往是一些改编的、丢失的、来源和真实性等 不确定的特殊作品。
“WoO”是德语“Werke ohne Opuszahl”的缩写,意为“没有编号的作品”。历史上,很多作曲家都有一些特殊的作品,例如儿时的作品、写给学生练习用的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人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品往往不重要,作曲家也没有赋予它们正式的编号,但随着人们对作曲家喜爱程度的增加,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这样的作品被重新挖掘出来,这时候往往会用“WoO”编号来记录它们,尽管作曲家生前从未发表和承认过这些作品。
作品的编号有些是作曲家本人编订,有些则由出版商编订。但当出版商按出版顺序编订时则可能产生混乱,比如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从编号上看虽晚于《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 曲》(Op.11),但实际上是创作在先、出版在后。还有贝多芬的《G大调随想回旋曲》(Op.129), 看起来是晚期作品,但其实是作曲家 26 岁左右创作的。除此之外,出版商有时会用同一个编号出版若干作品,一部作品由不同的出版商出版时还会产生不同的编号,还有些作曲家没有为自己的作品设立编号, 因为他们并未料到后人会如此喜爱他们的作品。为了解决上述乱象,音乐学家们创立了其他的目录和编号系统。
弗朗西斯•库普兰
法国作曲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库普兰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先驱者,最著名的是他的羽管键琴作品。著作包括 1716 年出版的《羽管键琴演奏艺术》 (L’Art de toucher le clavecin)和四册《羽管键琴作品集》(Pièces de clavecin)。作品集包括 27个 “Ordre”(“Ordre”是由库普兰首次使用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一种排列有序的曲集,比起传统组曲, “Ordre”在乐曲的数量和体裁设置上都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共计 234 首作品。巴赫深受库普兰艺术观念的影响,创作时借鉴使用了包括大拇指演奏在内的库普兰指法体系、装饰音、节奏等其他写作手法。
法国发行、研究早期音乐的 L’Oiseau-Lyre 公司 曾以“OL”为开头字母,加上罗马数字为作品进行粗略的分类,如“OL II-V”代表羽管键琴作品、“OL VI”代表管风琴作品、“OL XI”代表世俗声乐作品等,但这个分类中并没有涵盖库普兰的所有作品。法国音乐学家考奇(Maurice Cauchie)1949 年出版的《库普兰作品主题目录》中,库普兰的作品用CW (Complete Works)、OL(Editions de L’Oiseau- Lyre)等字母缩写进行了分类,但这个分类最后也没能成为研究库普兰作品的权威依据。
库普兰作品缺乏系统性编号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作品标题。与后来巴赫、莫扎特等作曲家用一种体裁创作若干作品不同,库普兰的作品普遍具有明确的标题,例如在《羽管键琴作品集》中,有描写人物的《女巫》、《莫尼克修女》;有描写物品的《闹 钟》、《瓷器》;描写感受的《流畅温柔的感觉》、 《丧魂落魄》等,作品标题之间少有重复,混淆的概率很低,如此一来便减少了为作品添加编号的必要性。另一个原因与库普兰作曲家和出版商的双重身份有关。1713 年,库普兰获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发的 20年皇家出版特权,随即使用这份特权出版了《羽管键琴作品集》的第一册。从此以后,出版自由带来的便利使得库普兰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创作和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作品。
表 1 库普兰《羽管键琴作品集》版本概览
亨德尔
英籍德裔作曲家亨德尔有七部作品使用了“Op.” 编号:《独奏奏鸣曲》(Op.1)、《大协奏曲》(Op.3/ Op.6)、《管风琴协奏曲》(Op.4/Op.7)、《三重奏鸣 曲》(Op.2/Op.5),其中有五部的作品号是由英国出版商沃什(John Walsh)添加的,除此之外,亨德尔的作品再未使用过“Op.”编号。
1858 至 1902 年间,德国亨德尔协会(Händel- Gesellschaft)在德国音乐学家、出版商克里桑德(Friedrich Chrysander)的领导下陆续出版了 105 卷亨德尔作品集,这是最早的亨德尔作品目录,而该协会的缩写“HG”也被用作亨德尔的作品编号。这 105 卷作品集几乎是由克里桑德一人完成的,雕版印刷也由他本人监制,但这项工作之艰巨远非克里桑德一人可以承受,再加上他经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修改乐谱甚至伪造数据,最终导致了该版本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混乱。“HG”编号中有一个附件“HHA”(德语“Hallische Händel Ausgabe”的缩写,意为哈雷版亨德尔,哈雷是亨德尔的出生地),该附件原本是“HG”的补充, 1958 年开始作为独立项目运行,该项目计划于 2023 年 完成,届时将按作品类型分为七个系列,共计 116 卷。
目前最常用的亨德尔作品目录是“HWV”,它是德语“Händel Werke Verzeichnis”的缩写,意为亨德尔作品目录,由德国音乐学家贝塞尔特(Bernd Baselt)在 1978 至1986年间创立。该目录共三卷,以作品类型为依据,如 HWV1至HWV42为歌剧;HWV46a至 HWV71 为清唱剧;HWV425 至 HWV612 为键盘作品等,每个类别里的作品再按创作日期排序,每首作品都附有开始几小节的乐谱,以及包括手稿、照片、早期版本在内的大量信息。
最后还有一种“B”编号,出自英国音乐学家贝尔 (Craig. A. Bell)1969 年的著作《亨德尔:按时间顺 序排列的主题目录》,现已不再使用。
表 2 亨德尔《八首大型键盘组曲》(HWV426—433)版本概览
巴赫
巴赫除了将自己 1731 年出版的《键盘练习》编号 为 Op.1 之外,再没用过“Op.”编号或其他编号记录 自己的作品。目前最权威的巴赫作品目录是由前布赖特 科普夫档案馆馆长、德国音乐学家施密德(Wolfgang Schmieder)编写的 Bach-Werke-Verzeichnis(德语:巴赫作品目录),该目录 1950 年首次出版,1990 年 再版,目录的缩写“BWV”也被用作编号开头字母。该编号将 1128 首已知的巴赫作品按类型分类,例如 BWV 525至 771 为管风琴作品,BWV 772 至 994 为键盘作品,BWV 1001 至1040 为室内乐作品等。“BWV”编号下的三个附录“BWV Anh.”则收录了 二百余首丢失的Anh.1 至 23、真实性不确定的Anh.24 至 155,以及后来证明并非巴赫所写的作品Anh.156 至 189。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目前已经很少使用的编号:“BC”(Bach Compendium,巴赫声乐作品);“BNB”(Bachs Notenbibliothek,巴赫本人复制和改编其他作曲家的作品);“NBA”(Neue Bach- Ausgabe,新版巴赫,依据主要为手稿影印件与一些当代版本);“SBB”(Staatsbibliothek zu,柏林国家图书馆,依据主要为一些重要的手稿)。
表 3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版本概览
多米尼科•斯卡拉蒂
斯卡拉蒂一生共创作了555首奏鸣曲,它们多以三拍子写成,其中有三首为管风琴而作,约十首是为小提琴与数字低音而作,其余则是为羽管键琴、楔槌键琴与早期钢琴而作。1738 年,斯卡拉蒂以《羽管键琴练习曲》为标题出版了 30 首奏鸣曲,剩余的多以手稿形 式被保存下来,其中相当一部分由斯卡拉蒂的学生玛利 亚•芭芭拉女王收藏。在斯卡拉蒂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奏鸣曲一直无人问津,直到 1839 年,车尔尼以“CZ.”为编号在维也纳出版了其中的 200 首,这 些作品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1 9 0 6 至 1 9 0 8 年 间 , 意 大 利 键 盘 演 奏 家 朗 格 (Alessandro Longo)以“L.”为编号,按调性顺 序整理、出版了11卷,共计 545 首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但是按调性顺序编写的做法严重妨碍了对斯卡拉蒂创作风格演变过程的研究,而且朗格根据自己的理解修改记谱法,加入节拍器速度、奏法标记和踏板记号(他在编订巴赫、舒伯特等人的作品时也做了同样 的事)。直到 1953 年美国羽管键琴演奏家柯克帕特 里克(Ralph Kirkpatrick)编订的 555 首奏鸣曲集诞 生,这些问题才得到解决。该曲集用字母“K.”作为 编号(有时也写作“Kk.”或“Kp.”),以印刷和手稿收藏时间顺序为依据,内容上也更加忠于原始手稿和早期版本。
最后还有意大利音乐学家佩斯泰利(Giorgio Pestelli)在他1967 年出版的著作《斯卡拉蒂的奏鸣 曲》中创立的“P.”编号,不过现在已很少使用。所 有这些编号之间都有着较大的出入,例如《奏鸣曲》 L.366 等同于K.1和P.57。
表4 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集》版本概览
海顿
海顿只有很少的作品有“Op.”编号,音乐学家们曾两次整理、发行海顿的完整作品,第一次由罗马尼亚音乐学家曼德茨维斯基(Eusebius Mandyczewski)主编,钢琴奏鸣曲部分由卡尔•佩斯勒(Karl Päsler)负 责,该项目始于 1907 年,1933 年终止,仅仅发行了 11卷。第二次由波士顿的海顿协会组织,该协会由美国音乐学家罗宾斯•兰登(Howard Chandler Robbins Landon)与他的朋友们在 1949 年创立,相继由丹麦音乐学家拉尔森(Jens Peter Larsen)和德国音乐学家费德(Georg Feder)领导,旨在尽可能完整地收集和出版海顿的作品。协会最著名的学术成就是大型编年史 《海顿作品》(JHW,德语“Joseph Haydn Werke” 的缩写),1958 年开始发行,2018 年结束,共计 113 卷,海顿的歌剧、古低音提琴三重奏等许多鲜为人知的作品都在这套作品集中首次出版。
目前最常用的是由荷兰音乐学者赫伯肯(Anthony van Hoboken)编写的《赫伯肯目录》,也就是我们熟悉的“Hob.”(有时也写成“HV”)。赫伯肯从 1919 年开始陆续收集了从巴赫到勃拉姆斯的五千多份 手稿、早期版本乐谱和书籍,其中有一千余件是关于海顿的,这些藏品 1971 年被奥地利政府收购,设立《大 师档案》项目,存放在维也纳国家图书馆。“Hob.” 编号的依据是作品类型,字母后面往往会有一些罗马数字,这些罗马数字代表该作品的体裁,如XVI代表钢琴奏鸣曲;XXVIII代表歌剧;X代表上低音维奥尔琴(也叫古低音提琴)作品等。
罗宾斯•兰登的第一任妻子,奥地利羽管键琴家、音乐学家克丽丝塔•兰登(Christa Landon)曾以字母“L.”作序号为海顿奏鸣曲进行重新排序。“L.”序号与“Hob.”编号虽然在数字上完全不同(如 Hob.XVI:52=L.62、Hob.XVI:18=L.20等),但在作品排序及创作时间的认定上有近一半是相同的,例如 L.36—47与Hob.XVI:21—32、L.58—62与Hob. XVI:48—52,指代的都是相同的作品。
表5 海顿《钢琴奏鸣曲集》版本概览
莫扎特
莫扎特生前出版的作品不多,其中只有极少的作 品拥有“Op.”编号(如莫扎特9岁创作的六首小提琴奏鸣曲 Op.3,这套作品在“K.”编号中为K.10— 15)。莫扎特的父亲曾为儿子整理过作品的目录,但这个目录仅限于莫扎特 1784 年之前创作的作品,之后的作品则由莫扎特本人整理、记录,此时离他去世仅剩下七年的时间。
“KV.”编号(有时也写成“K.”)是德语“Köchel Verzeichnis”的缩写,意为“科歇尔目录”,它出自奥地利植物学家、音乐学家科歇尔(Ludw i g von Köchel)的著作《按创作时间排序的莫扎特作品目录》一书。1851年,科歇尔的朋友洛伦兹博士(Franz Lorenz) 匿名出版了一本名为《关于莫扎特》的小册子,该书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对莫扎特创作认识的不足,也促使科歇尔产生了编写完整莫扎特作品目录的想法。科歇尔目录最终于1862 年在莱比锡出版,该目录将作品划分为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小夜曲等 23 个类别, 编号从K.1 至K.626,并以莫扎特本人编写的 目录和作曲家亲笔签名出版物等为依据,确定了每部作品的创作日期。目录下的五个附录“K.Anh.”则收录 了Anh.I(丢失的作品)、Anh.II(莫扎特写的片段)、 Anh.III(他人改编莫扎特的作品)、Anh.IV(真实性 值得怀疑的作品)、Anh.V(归因错误的作品)。1877年科歇尔去世后,美籍德裔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爱因 斯坦(Alfred Einstein,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 斯坦的堂弟)于 1936 年编辑、完善了该目录。
除“KV.”编号之外,还有一种按新的时间顺序编 写的“WSF”编号,出自波兰作家、翻译家自维泽瓦 (Théodore de Wyzewa)1937 年出版的《莫扎特:童 年到成熟期的音乐生涯和作品》一书,现已不再使用。
表6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版本概览
贝多芬
贝多芬共有138部作品使用了“Op.”编号,这些作品由出版商在得到贝多芬本人认可的情况下,按出版时间进行排序。1945 年“二战”结束后,在德国音 乐学家金斯戈(Georg Kinsky)的领导下,开始了对 贝多芬未编号作品的收集、整理工作,整理出的所有作品均使用“WoO”进行编号。金斯戈去世后,另一位德国学者哈姆(Hans Halm)接手了这项工作,并于1955 年出版了《贝多芬作品目录》,这份目录也被 称为“Kinsky-Halm目录”,收录了包括三首《选帝侯 奏鸣曲》(WoO 47,这三首奏鸣曲后来被收录在英国音乐学家、作曲家库伯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中)、《唐璜主题变奏曲》(WoO 28)、三首《钢琴四重奏》(WoO 36)及各类艺术歌曲等,共计 205首未编号的作品。
除此之外,瑞士学者赫斯(Willy Hess)1957 年 出版了《贝多芬未出版作品目录完整版》,目录中所有作品均以“H”作为编号,补全了“Kinsky-Halm 目 录”中遗漏的三十余首作品。最后,还有意大利音乐学家比亚蒙蒂(Giovanni Biamonti)以创作时间顺序编订的Bia.编号,现已很少使用了。
表 7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版本概览
舒伯特
舒伯特创作时倾向于快速完成,很少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类整理,他生前只出版了自己一小部分作品,出版时由出版商用“Op.”进行编号。目前最权威的舒伯特作品目录出自奥地利音乐学家多伊奇 (Otto Erich Deutsch)之手,他的姓的第一个字母“D”也被用作舒伯特作品的编号(有时也写作 “DV”)。多伊奇在1926到1935年间任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赫伯肯馆藏的管理员,1951年,多伊奇在伦敦出版了自己 的舒伯特作品目录,作品均按创作时间排序,编号从 D.1 至 D.998。目录还包含三个附录:Anh.I 收录了虚假和可疑的作品,Anh.II 收录了舒伯特改编的作品, Anh.III 则收录了舒伯特复制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该 目录于1978年用德文再版,后来被收录在骑熊士出版 社 2016年的《新版舒伯特作品全集》(Neue SchubertAusgabe,德语,意为“新版舒伯特”)中。
“Op.”编号将1815年创作的艺术歌曲《魔王》 定为1号(该作品在“D.”编号中为328号),而 “D.”编号则将1810年为钢琴四手联弹创作的《G大 调幻想曲》定为1号,相隔五年,可见二者差距之大。
表 8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版本概览
肖 邦
肖邦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使用“Op.”编号,这些编号大多是由肖邦本人及他的学生丰塔纳(Julian Fontana)分配的。除此之外,由英国音乐学家布朗 (Maurice John Edwin Brown)创立的肖邦作品编号 “B.”也是不能忽略的,该编号出自布朗 1960 年出版的《肖邦:根据时间顺序编写的作品引索》一书, 除基本覆盖“Op.”编号的所有内容之外,还增加了几十部“Op.”编号中没有的作品。该编号将1号作品追溯到肖邦7岁创作的《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时间 比 Op.1 的《c 小调回旋曲》整整早了八年。
前 肖 邦 博 物 馆 馆 长 柯 比 兰 斯 卡 ( K r y s t y n a Kobylanska)1977年创立的“KK”编号出自其 1979 年的著作《肖邦:主题书目引索》。除包含少量“B.” 编号内容外,还增添了一些作曲家中晚期和创作年代 不确定的作品。他出版的两卷一套的《肖邦作品手稿 目录》、肖邦与家人及乔治•桑的书信集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
华 沙 大 学 教 授 赫 米 斯 基(J ó z e f M i c h a Chomiński)的“A、C、D、E、P、S”编号收录的则是一些中晚期夜曲、玛祖卡和圆舞曲,现在已不再使用。
表 9 肖邦《练习曲》(Op.10/Op.25)版本概览
李斯特
李斯特生前只为自己少数的早期作品添加了 “Op.”编号,现在已不再使用。1855年,李斯特曾在布莱特科普夫&黑泰尔公司出版过一本《弗朗茨•李 斯特主题作品目录》,目录按作品类型编排,虽然每首作品都列出了标题和乐谱的前几个小节,但都没有添加任何形式的编号,而且即便加上附录,该书也仅有 97页,很不全面。
最早的李斯特完整作品目录出自德国指挥家、音乐学家拉博(Peter Raabe)1931 年的著作《弗朗茨•李斯 特:生活与创作》,目录以作品体裁为编排依据,作品编号以“R.”开头,从 1 至 674 号。由拉博编定的李斯特作品增加了不少手稿和第一版中没有的演奏标记,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作品的演奏效果增色不少。
目前最常用的李斯特作品号是由英国作曲家赛尔(Humphrey Searle)所创的“S.”编号,该编号出自塞尔 1954 年出版的《李斯特的音乐》一书,赛尔将作品按类型加以划分,编号从S.1 至S.768,并对其中重要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讲述了这些作品和作曲家一生中重要事件之间的联系。该目录由温克霍夫(Sharon Winklhofer)于 2004年修订。
表 10 李斯特《b 小调奏鸣曲》(S.178)版本概览
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多由出版商使用“Op.”来进行编号,从Op.1 到Op.80,相当不完整,而且并非全 部按创作时间进行排序。相比之下“TH”编号则更加全面、系统。“TH”编号是美籍俄裔音乐学家波茨南斯基(Alexander Poznansky)、英国音乐学家朗斯顿(Brett Langston)2002 年合著的《柴科夫斯基手册:作曲家及其作品指南》(Tchaikovsky Hand Book)书名的缩写。该书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包括了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和其他著作的完整目录(这也是第一本英文版的柴科夫斯基作品目录)、所有作曲家已知照片及柴科夫斯基 1889 年出版的一本短篇自传;第二卷则包括了柴科夫斯基所有已知书信目录、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等人的家谱,以及关于柴科夫斯基 及其作品的目录。“TH”编号按作品类型进行划分, 从 TH 1 到TH 256,补充了大量“Op.”编号中未收录的歌曲、改编曲、管弦乐等作品。
还有一种目前已经很少使用的“ČW”编号,出 自《柴科夫斯基作品主题书目》一书。该书由俄罗斯音乐学家崴德曼(Polina Vajdman)、克拉贝尼科娃 (Lyudmila Korabelnikova)和鲁伯苏娃(Valentina Rubtsova)于 2006 年合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囊括了柴科夫斯基作品的完整信息,包括以“ ČW” 为编号的作品目录(Čajkovskij's Works 的缩写)、创作年代、使用乐器、首演情况、和作品有关的历史文献等;第二部分包括了对柴科夫斯基文学作品的完整概述。
表 11 柴科夫斯基《四季》[TH135(Op.37b)]版本概览
德沃夏克
由于德沃夏克经常不按写作顺序出版作品,所以出版商就自行按作品出版日期进行编号,但这种做法 为后人研究德沃夏克的作品造成很大的困难。
1960 年,捷克作曲家、指挥家伯格豪瑟(Jarmil Michael Burghauser)出版了《德沃夏克:主题目录/ 参考书目/工作和生活调查》一书,书中将德沃夏克的作品用“B.”加数字进行编号,从 B.1 至 B.606,有效 解决了之前排序混乱的问题,不过在“Op.”编号与创作时间相符的情况下,作品还是会采用“Op.”进行编号。“B.”编号按创作时间排序,填补了很多“Op.” 编号中没有的作品,例如“Op.”编号将创作于 1861 年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定为 1 号,而“B.”编号则将 1 号作品追溯至 1854 年为钢琴而作的《C大调波尔卡》。晚期作品方面,“B.”编号则加入了 1895 年创 作的《摇篮曲》、1901 年为钢琴与声乐创作的《史密斯的歌》等。
除此之外,还有捷克音乐学家、钢琴家肖雷克用他姓名首字母(Otakar Šourek)创立的“S”编号,肖 雷克编订的德沃夏克作品经常会有一些新奇的分句, 为作品的诠释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表 12 德沃夏克《幽默曲八首》[B.187(Op.101)]版本概览
德彪西
1893 年,德彪西创作了《g小调弦乐四重奏》 (Op.10)。除此之外,德彪西再也没有为自己的作品 添加“Op.”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编号。
目前最早、最系统的德彪西作品编号是由巴黎 高等师范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法国音乐学家莱索尔 (François Lesure)创立的“L.”编号。该编号出自莱索尔 1977年出版的《德彪西作品目录》,以创作时间为依据将作品从 L.1 编号至 L.141。2003年,莱索尔出版了《德彪西传》,除引用了大量过去德彪西传记作者未曾获得的作曲家亲笔日记与书信之外,又再次完善了 1977 年版目录(新版目录用“CD”作为编 号,从CD 1 编号至 CD 150),这本传记也被业界认为是对德彪西的生活、工作以及当时社会大环境最为全面、可靠的描述。
表 13 德彪西《儿童园地组曲》(L.113) 版本概览
拉威尔
目前最为权威的拉威尔作品目录出自法国音乐学者、拉威尔基金会秘书马纳特(Marcel Marnat) 1986年的著作《莫里斯•拉威尔》一书。该目录以 作品类型为基础依据,每个类型中的作品均按创作 日期以“M.”(指的是 Marnat,而不是Maurice) 加数字作为编号进行排序,从M.1至M.86。马纳 特将拉威尔1号作品的确立提前至1888年为学生练习而作的一首单乐章《钢琴奏鸣曲》,比作曲家在 1895年正式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古风小步舞曲》早 了七年。
拉威尔曾改编了自己的很多作品,这类作品采用在“M.”后添加 a、b、c 等字母的方式记录,而附录 “M.A”则收录了拉威尔改编萨蒂、肖邦、德彪西等其他作曲家的二十余部作品。
表 14 拉威尔《小奏鸣曲》(M.40)版本概览
巴托克
巴托克本人曾三次用“Op.”为自己的作品编 号:第一次收录的是 1890 至1894 年间创作的作品, 编号从Op.1 至Op.31;第二次是 1894 至 1898 年间 的作品,编号重新从Op.1 开始一直到 Op.21;第三次 是 1904 至 1921 年的作品,这一次,巴托克只给自己认为重要的作品编号,号码仍然重新从 Op.1 开始,一直到Op.21。除巴托克本人的编号之外,还有以下三种重要的编号。
李斯特音乐学院教授、匈牙利音乐学家索姆费 (László Somfai)根据创作年代编订的“BB”编号 (“Béla Bartók”的缩写),出自他的著作《贝拉•巴 托克》一书,共收录129 部作品。
挪威作曲家迪尔(Denijs Dille)创立的“DD” 编号,出自他 1974 年的著作《巴托克早期作品目 录》。迪尔和巴托克家族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不辞辛劳地寻找任何有关巴托克的事物,从而也获得了其他人闻所未闻的一手资料,“DD”编号从1 至 77 号,涵盖了巴托克本人第一、第二次编订的全部内容,其余的作品虽未包含巴托克第三次编订的内容, 但几乎都是作曲家第三次编订中未出现的作品。
匈牙利学者苏鲁西(András SzollõSy)创立的 “Sz.”编号出自他 1956 年所著的《巴托克的工作与 生活》一书。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编号,该编号主要包含了巴托克本人第三次编订时的作品,少量第一次和第二次编订时的作品,以及作曲家编订时 从未收录的作品。苏鲁西同时也是研究柯达伊与奥涅格的专家。
表 15 巴托克《小宇宙》(Sz.107)版本概览
结 语
作品号与作品的创作时间息息相关,对作品号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作曲家的整个创作历程,完善他们创作生涯的“拼图”。演奏时我们可以 根据作品的编号更为直观地了解该作品在作曲家一生中所处的具体阶段,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顺序、习惯, 以及对待作品的态度,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风格。作品号种类繁多,远非一篇文章所能囊括,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选取较为富于代表性的作曲家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