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时代,新的需求,呼唤新的曲艺人才,更呼唤新的曲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国曲艺学学科体系,是中国曲艺学最为紧迫但又必须着力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关乎学科建设的全局和未来。
日前,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提出的“设立曲艺学科,为曲艺高等教育破题”提案获得了宋祖英、张国立、赵宝刚、阎维文等20人的联名。
短短5天里,一群10多岁的台湾孩子,系统学习了三段相声、两段岔曲、三段快板,从一次次曲艺课程中享受到两岸曲艺交流带来的欢乐。前不久,应台湾天桥说唱艺术团团长张祖望的邀请,中国煤矿文工团相声演员应宁、天津市曲艺团三弦演奏家郑力文、京城“花板大王”赵国祝、北京大逗相声社青年相声演员崔骏为台湾的小朋友进行了为期5天的相声、北方鼓曲和快板的培训。
2015年是曲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发挥更大作为、着力形成发展格局的重要一年。
在一些人眼里,曲艺不过是以搞笑娱乐为目的的什样杂耍,很难与高大上的中华美学精神联系在一起,更别提通过曲艺来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了。这样的观点是有偏见的,或者说他们只看到了现在一些曲艺创作和表演的低俗化倾向,而忽视了曲艺艺术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功能。
偶尔搭乘一位青年曲艺演员的车,于是有了我们如下一段问答:“何时申报下届的中国曲艺牡丹奖呀? ”“明年吧。你打算申报什么节目? ”“还没创作呢,但有位大作家答应了我……”“现写来得及吗,总得排出来见观众吧? ”“不需要,观众和评委的感觉根本不是一码事,拿出去参赛、评奖的和应付平时演出的完全是两个概念。
“好生动!没想到四川曲艺还可以这样讲故事。”8月31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简称曲研院)大型曲艺剧《笑娃娃的抗战》在重庆群星剧场公演,为山城观众献上了一台具有四川本土特色的优秀抗战好剧。8月26日晚,该剧作为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首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系列活动参演剧目,首次在成都锦城艺术宫上演。巴山蜀水,一脉相承。两地公演收获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好评如潮,更吸引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新浪网、腾讯大成网等众多主流媒体和本地媒体的关注。
千百年流变的中国艺术已形成社会教化、制艺技巧、艺术美学三个范畴艺术功能领域,领域内的艺术传统有阶位高低之分,建构了艺术活动的阶位顺序模型,艺术流变通过阶位顺序梳理艺术活动层级,规范艺术发展取向。曲艺也如此。
“当前建立曲艺学学科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这是来自近日举行的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论坛上的声音。
由中国曲协主办、辽宁科技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论坛7月2日至3日在辽宁科技大学举办。出席论坛的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部分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首批高等教育曲艺类专业教材编写负责人,高等教育出版社有关负责同志,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代表,全国开设曲艺方向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和研究机构有关负责人。
“当前建立曲艺学科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 7月2日至3日,在辽宁科技大学举办的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论坛上,部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评议组成员以及来自全国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曲艺院团、曲协组织等领域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在围绕高校如何建立完善曲艺专业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集体发出建设曲艺学科,加快培养曲艺人才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