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奏家的室内乐价值何在?

08 12 2021  音乐周报   评论 - 演出  179 次阅读  0 评论

独奏与室内乐天然存在某些矛盾,独奏家参与的室内乐,却又总是特别焕发光彩,特别为人们所惦念。11月26日,国内诞生的独奏家室内乐组合——如歌三重奏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了他们的首次演出。

 

独奏与室内乐天然存在某些矛盾,独奏家参与的室内乐,却又总是特别焕发光彩,特别为人们所惦念。11月26日,国内诞生的独奏家室内乐组合——如歌三重奏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了他们的首次演出。

小提琴家王之炅、钢琴家陈默也同圆号演奏家曾韵,这三位出色的独奏家组成了这个编制独特的三重奏。在室内乐的文献中,相对整体来说,只有不多的一部分作品是以这样的编制写成的,因此,演奏改编作品是必由之路。而对于真正具有创造力的演奏者而言,这样非常规的状况,可能会激发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如前所述,独奏与室内乐有矛盾之处,但在更深一层,则又是统一的,因为一切最终都回到演奏者如何表现音乐这个问题。出色的、有品位的演绎中,演奏家的个性终归需要在作品的框架之中体现,仅是独奏曲目的空间更大,室内乐的空间更小,也更多牵扯到多人平衡的问题。

从大方向来说,如歌三重奏中三位演奏家的演绎观念有很大的共性。这包括:1.追求出色的技巧完成度,以此作为整体表现的基础;2.音响塑造及整体品位,都在传统所标定的某种方向上不断攀登,而没有标新立异的倾向;3.当三人处于独奏的位置,个性都是鲜明的,绝不流露清汤寡水的“客观”以掩饰创造力的贫乏,但他们更深的追求,却是让演奏的表达性推动作品自然呈现。这是修养,也是天性,二者缺一,很难往高处走。王之炅、陈默也与曾韵这三位音乐家,都是目前舞台上出色的典型。当他们组成三重奏,首先就能够解决很多现实的技巧问题。

从浅层次来说,室内乐需要的技巧常比独奏简单,但要走向高品味,难度只高不低,而很多难关也是看不到的。其中之一,就是伴奏的功夫。三重奏是循环往复地为彼此伴奏,如何在伴奏的过程中,既把握好尺度,又不失去自身的形象?能处理好,就是一位演奏家技巧和修养成熟的证明。演绎风格多样的作品,更要求演奏者拿出相应的技艺,真正将这些风格塑造出来。而对于如歌三重奏,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在改编的过程中,将其他乐器的声部移植到圆号上演奏,会添加新的难度。由此,我们确实不难明白该组合首演的成功,以及它给我们的期待。

从风格的多样性说起,演出以亨德尔的《帕萨卡利亚》开场,该作在后浪漫时期被改编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本次再改编为小提琴与圆号。王之炅的演奏结合了来自本真的构思,却仅将其作为整体风格的一个侧面。她不太走向高把位以求洪亮的发音,音质朴素,音量节制,却又富有穿透力。同样在整体的朴素中,小提琴家对于揉指的运用,不受本真思维的拘泥。演出勃拉姆斯《为圆号、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三重奏》,三位演奏家共同发掘乐器的美声特质,但又追求在毫不渲染的尺度中,展现那样的美。

他们本可以轻易将各自的声部表现出更强烈的效果,以回应人们对“独奏家三重奏”的期待,但却选择先定一个端正自然的“坐标”,再拓展之后的音乐表现。譬如,曾韵在《帕萨卡利亚》中为小提琴伴奏时,某些轻柔的琶音式句子,要求伴奏展现出颗粒分明的断奏效果,而移到圆号上演奏,则需要高超技艺,还是让人听不出的困难。所以说,出色的室内乐真的需要演奏家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因为攻克的很多难关是没有喝彩声的。

这也在他们演奏的罗伯特•卡恩《小夜曲》中有所体现,第二乐章的开头,小提琴和圆号尽情呼应彼此,如歌的对答让人陶醉,充分体现室内乐的沟通精神。与此同时,陈默也的钢琴十分尽职地伴奏着两位合作者,丝毫不抢戏,又分明弹出能够立起自己这个声部的分量。触键有深度,以此为基础控制力量,才能有这种层次感。

最精彩的呈现莫过于勃拉姆斯那首三重奏。乍听之下,三人都没“做”很多,对于音乐结构层面的表现,却是煞费苦心。尤为突出的是二三乐章。慢乐章中,三人将音乐的气息放得很长,却非常注重保持旋律线条的凝聚,并时时在演奏中塑造一种推动力。单纯做出高品质的长线条,已经是出众的技巧,三人一同完成,又是另一概念。这样的“造句”功力,如果不结合作品的实际,也是没什么意思的。必须以一种内在的推动拉住长线条,否则“优美”也显得苍白,深度更无从谈起。同样,在偏慢的大框架中,三位演奏家在不同部分其实设定了丰富的速度变化层次,但这样的变化处理,必须在一个大的框架中安排。

于是我们所领略的,就是结构的完整,慢而不散,段落中的表达性与整体的长气息,得到理想的统一。而在第二乐章的谐谑曲中,如歌的三人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强化结构,刻画谐谑曲主题中的重音时,追求做到近乎绝对整齐的力度爆发。这种整齐地呈现和声效果,产生了令人震撼的冲击力。当然不仅限于主题部分,其他需要强调的点,演奏家们也分别给予关注和突出。这样的用心,都是围绕原作的脉络展开,更多让我们领略音乐的魅力,而非独奏家们本身的光环。(文 | 张可驹)

 

文章标签(2)

相关文章

樊祖荫|忆德海 文章来源: 《中国音乐》2021|纪念刘德海先生专栏 第五期
发布于 28 10 2021
乐评 | 一架钢琴上的室内乐世界 文章来源: 音乐周报
发布于 19 07 2021
鉴碟 | 感官享受与折中主义的精品 文章来源: 音乐周报
发布于 22 03 2021
日常被“黑”的中提琴并不简单 文章来源: 音乐周报
发布于 09 03 2021
乐评 | 特别组合带来新年新体验 文章来源: 音乐周报
发布于 08 01 2021
贝多芬在上海(1861-1880) 文章来源: 《中国音乐学》2016年第1期
发布于 01 12 2020
鉴碟 | 当大师技艺与室内乐精神走到一起 文章来源: 音乐周报
发布于 16 10 2020
乐评|在“老友记”中邂逅贝多芬的弓弦曼舞 文章来源: 音乐周报
发布于 02 09 2020